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

图片

图片
信息公开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校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皖 西 学 院 文 件_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2日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全面建成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学校“两高一本”发展目标,城市建设学院依据《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在总结学院“十三五”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建设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建设基础与面临的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完成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学院专业建设速度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实践条件得到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

一是通过开展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建+”品牌工程建设等工作,持续规范基层组织生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学院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党建+三全育人”工程取得实效;二是通过开展“两学一做”、“讲严立”、“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了广大党员及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三是通过抓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推动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使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四是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做好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五是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学院团总支获批六安市“五四红旗”团总支,有效推动“三全育人”工作。

2.强化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完善职工考核制度和职工绩效奖励制度,做好职工考核及绩效分配工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总支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使学院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公正地开展;三是构建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建立《城市建设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细则》、《城市建设学院教师校内实践教学工作规范》、《城市建设学院实训室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教学三大查评分细则》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四是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做牢做实意识形态工作;五是严格落实学校疫情防控“两案八制”,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六是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全面落实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安全稳定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保障十三五期间安全稳定无事故。

3.专业和课程建设扎实推进

专业建设规模适度增长,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新增了会计信息管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专业数量从3个增加到5个;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持续深化 “三教”改革,完成全部开设课程标准的修订汇编,实施课程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18 门,建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学院教师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达 80%以上。在全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 2项。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新引进专职教师6名,培养副教授1名,讲师2名,新增专业带头人2人,师资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得到优化。

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成绩明显。校内实践基地建有实训室11个,两大专业实训中心初具规模。建筑工程实训中心新建会计手工记账模拟实训室、税务技能实训室、BIM大数据科技中心、建筑智能化实训室,扩建会计技能综合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工程资料实训室。

“十三五”期间,学院加强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了安徽振兴房地产集团、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碧桂园集团、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用友新道有限公司、上海笃讯财务咨询公司等3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还有校属建设设计企业“安徽省工业工程设计院”,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保障。“十三五”期间建设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省级创客实验室,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6.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学院组织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项目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部分教师积累了课程教学改革经验;课程建设资源建设逐步丰富和完善,建立了院级精品开放课程5门,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5门。广大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开展的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打下的基础。

7.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近年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上成果显著,其中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3个。2016年以来,我院各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不断提高。

8.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落实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十三五”期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 32 项。落实 1+X 证书制度,学院先后获批教育部 1+X建筑信息模型、财务共享服务、业财一体信息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并开展了培训与认证。将德智体美劳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形成。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专业匹配度达到80%,安徽本地就业率达到60%以上,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平均创业率近3%。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师资队伍缺少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二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缺少国家级标志性成果,专业内涵建设仍需不断增强;三是办学基础条件保障不足,实训基地设备设施陈旧、师资力量短缺、办学经费不足等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校企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共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还没有真正实现;五是科研转化水平较低,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十四五”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升服务我省“三地一区”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为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创建夯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十四五”期间建设,学院专业规模得到有效提升,现有专业群均得到巩固和发展,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规模和水平都得到有效改善,教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基本形成;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在校企专业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及产学研合作上均取得有效突破;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建成校内实力较强的教学单位。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力支撑我省“三地一区”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制高职在校生1200人左右;联合开展专升本教育专业1个,在校生100人左右;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2.具体目标

1)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深入推进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标杆党总支和样板支部创建、“党建+”品牌工程建设、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等工作纵深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党建促发展。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增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4个,课程思政研究项目4个。

2)打造高水平专业

聚焦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专业调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联动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打造智能建造、会计专业群建设,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提升区域产业供给能力。三年制高职招生专业稳定在6个左右,联合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1个以上。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重点建设打造智能建造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完成目前在建的工程造价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项目建设,完成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任务;立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2个。强化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工作,形成特色和品牌。建设省级在线优质课程资源3门,完成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60%的专业核心课程建成校级及以上优质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3)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深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试点,培养产业亟需、技术精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50项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稳定在70%以上、创业率达3%以上。

4)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总量达到40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争创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1个以上;力争国家级奖项1个以上。

5)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力争建成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个,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创新中心各1个,50%以上专业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6)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聚焦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等领域,服务安徽军民融合发展、革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现年均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继续教育规模达在校生规模的 1/2 以上,新建省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1门以上。

三、“十四五”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坚决落实党委、行政决策部署,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党委、行政决策部署

一是坚决落实党委、行政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二级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深入推进依法、民主、科学决策,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能力。二是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教治学,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争先创优,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一是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党建统领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二是持续深化“党建+”项目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事业发展能力。三是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和“党建领航计划”建设,切实发挥示范作用,高质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争创校级“党建工作标杆党总支”、“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具有示范效应的“党建+”品牌项目1个。

3.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系列活动。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3个,课程思政研究项目2个,争创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1个。

(二)优化内部治理,提升学院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健全业务工作流程,开展制度跟踪问效,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以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推进治理能力建设;二是发挥学院教代会、学代会、专业建设理事会等作用,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等,增值发展动能,释放发展活力。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围绕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建设要求,对接安徽建筑、智能建造、会计服务、数字金融等产业需求,建立专业设置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布局、专业精准融入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精准指导专业建设、专业标准精准对接岗位标准的“四精贯通”动态调整联动机制,以提升产业链或岗位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整合专业资源。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以省级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组建智能建造、会计两大专业群。“十四五”期间,招生专业稳定在6个左右,三年制高职在校生1200人左右。

2.建立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实施专业群建设带头人负责制,整合专业群资源,促使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互联互通,优化共享的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深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用人评价,确保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发展,保障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四)全面对接安徽新兴产业,打造省域高水平专业群

1.对接安徽新兴产业,打造紧缺人才培养高水平专业群

对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对接产业链打造智能建造、会计专业群,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逐步实现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支撑产业、引领产业”转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2.对标对表多措并举,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

一是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同研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围绕强化基础、专业融合、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以课程模块化方式,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新增省级及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个以上;三是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校企共建开放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四是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群教学团队转型为教学科研并重;五是开展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到2025年,争取建设打造省域智能建造高水平高职专业群,把会计专业建成为省级品牌专业。

3.贯通职教培养体系,积极申办专升本联合培养本科专业

一是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和有机衔接,加强与皖西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争取与皖西学院联合申报专升本本科专业,实现专升本在校生100人左右;二是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优势专业申办本科达标创建工程,尽快补齐教师队伍、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短板弱项,积极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

(五)德技并修五育并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以筑金大舞台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按照“以学生为本、校企双主体融合、分类培养”的育人思路,从学院、专业群、专业三个层面,创新构建“双主体(校企协同育人)、全过程(人才培养各环节)、五融合(生产任务与教学任务融合、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 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坚持“学生中心、德技并修、校企双育、工学结合”,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接轨,学生各类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达到100%;扩大学徒制试点范围,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优化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顶岗实习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坚持育训结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3.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德技并存技术技能人才

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入企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员,组建技术技能创新团队,实施“卓越工匠”工程,建立卓越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组建“卓越工匠”班,传绝技、带高徒,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培养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落实“院、校、省、国家”四级技能大赛机制。实现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50项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稳定在70%以上、创业率达3%以上。

4.坚持因材施教,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将在线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转化成相应的学分。积极响应国家“百万”扩招,根据当前生源多元化实际状况,面对职业农民、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不同群体,按照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六)内培外引培优扶强,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兴学习师德楷模之风,大兴学习工匠精神之风,教育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道德标杆,坚定职业信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宣传身边的师德典型,充分发挥优秀示范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将师德师风标准严格落实到日常管理、 绩效考核中。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2.实施“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全员轮训制度,每年至少选派6名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岗位实践,其他教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年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超过1个月;加强“双师型”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安排企业导师,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兼职,受聘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或兼职员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水平,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的“技术技能”型教师。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参加1+X证书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技能水平。确保讲师及以上职称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

3.实施教职工能力提升培训计划

落实《新进职工入职培养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发挥好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机制,落实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国内外访学、省培、国培、师德师风培训及信息化教学等专项培训,提升教职工业务与能力水平。落实校内高层次人才奖励及学历提升支持措施,鼓励在岗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4. 开展教学名师培育计划

以校省级教学名师遴选培养为基础,通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教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推广、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支持计划,着力提高教学名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双师型”名师在团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新增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优秀创新创业团队1个、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1个以上。

5.开展专业(群)带头人培养计划

落实学校专业(群) 带头人培养制度,每个专业(群)明确1-2名带头人,由学校和个人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由校院两级督促培养对象按计划完成任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为专业(群)带头人的培养提供国内外培训研修机会。实现带头人的应用研发能力、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培养行业有权威、省内有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1-2人。

6.加大教师引进工作力度

落实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办法》,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吸引一批双一流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国内优秀博士研究生和企业技术技能大师来校工作,实现十四五末学院专任教师总量达到40人以上,专任教师硕士学位比例超过80%。以校企双聘、项目式柔性聘用等系列措施,实现柔性引进和培养行业杰出技术技能大师 1人。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每年聘任2名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带头人来校兼任产业导师。

(七)互利双赢共生发展,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1.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产业学院

积极融入安徽“三地一区”和六安“一区四地一屏障”建设,聚焦安徽建筑、智能建造、会计服务、数字金融等产业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创新中心1个,推进企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和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建设,实现人力资源、数据资源、项目资源、场地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实践场所企业情境升级,实施实训室职场化改造,实现学院实训室职场化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建成校企互利双赢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解决技术难题5项以上,科研成果转化2项以上,获得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1200个/年以上。

2.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与区域建筑业、会计服务等高端优质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场地及设施设备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要求配置、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设施设备能满足综合性项目生产性实习实训需要、设备技术参数应达到专业领域企业现场设备中等以上水平,同一项目能够同时满足50人以上实习实训和培训需要”的要求,校企共建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实训基地1个,力争成为区域范围内示范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3.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建立校企互利共赢机制,通过学院与企业、专业群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等多层次开展深度合作,实施学徒制试点,开展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共同开发教材、课程等。形成校企合作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同面向学生订单班、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主动实施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对接和培养培训,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现50%以上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4.走出去引进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引进来,主动实施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对接和培养培训流程再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培养培训,面向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升专业合作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八)坚持育训并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以服务军民融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聚焦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领域,着力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行业企业面向建筑新技术应用、智能建造、智慧城市、大数据会计、数字金融等领域,大力开展新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企业职工岗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实现年均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根据企业职工工作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满足企业员工终身学习需求,助力企业职工职业生涯发展。加强成人学历教育管理,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实现继续教育规模达在校生规模的1/2以上,新建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1门以上。

2.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政、行、校、企等多方联动,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积极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项目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十四五”建设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切实把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学院成立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设专项工作组,负责规划各项工作的落实与统筹协调。对照任务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年度工作任务等,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健全学院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党的领导,严格执行党总支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同时发挥教代会、工会等群团组织在学院管理和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证学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制度保障

以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开展内部质量诊断和改进工作,将规划中各项工作和任务进行分类整合、布置落实,加强各类标准的制订和落实工作,优化和完善管理考核等各项制度,以制度约束促进工作推进。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

(三)资源保障

以规划为导向,统筹全院人力、物力,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保管理重心下移,使各专业教研室承担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职能,同时,建立健全相应奖惩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效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学院承担的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申请建设经费,细化经费的预算和使用。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