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

图片

图片
信息公开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校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皖 西 学 院 文 件_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机械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2日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全面建成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学校制定的“两高一本”发展目标,依据《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学院各方面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建设基础与存在不足

(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校党政坚强领导下,在各职能处室正确指导和关心支持下,通过全院师生共同努力,较好完成了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下达的目标任务。学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是通过开展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标杆党总支和样板支部创建、“党建+”品牌工程建设等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学院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党建+三全育人”工程取得实效;二是通过开展“两学一做”、“讲严立”、“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了广大党员及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三是通过抓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推动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师生关切,使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四是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做好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资助育人工作、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疫情防控等工作均取得较大实效;五是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三起来一出去”等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有效推动“三全育人”工作。

2、强化治理能力建设,安全稳定无事故

一是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完善职工考核制度和职工绩效奖励制度,做好职工考核及绩效分配工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使学院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公正地开展;三是构建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建立《实训室管理制度》、《教学三大查评分细则》、《教学督导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党员干部联系班级制度》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四是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做牢做实意识形态工作;五是严格落实学校疫情防控“两案八制”,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六是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全面落实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安全稳定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十三五期间安全稳定无事故。

3、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1)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工程

依据“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互联网+”行动、安徽军工行业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学院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学院招生专业从7个调整为4个,如下表1所示,专业优势和专业建设成效更加明显。


1 “十三五”时期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

成效

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专升本联合培养专业

2

数控技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3

模具设计与制造

省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依托专业

4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十三五”期间,学院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专业与安徽军工集团、模具专业与合肥长虹模塑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焊接专业与六安长江精工、数控专业与合肥富华机械公司开展订单班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使用实训基地、互聘共用师资队伍等,“工学交替,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

3)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本位,落实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合作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在企见习和轮岗实习等环节,增加学生在企实习时间,构建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深入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院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为统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建有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等省级课程13门,校级课程6门,均面向在校学生和接受继续教育的社会人员开放;校企合作编写《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CAD/CAM软件应用》、《典型零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融媒体式、活页式等特色教材10本,其中主编的《典型零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材获批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依托超星尔雅、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e会学)、iSmart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学院制造类专业群56门课程均建有线上教学资源,有效实施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确保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和面向社会扩招线上教学开课率达到100%。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媒体、动画、课程网站等教学条件,大力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先后完成《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CAD/CAM软件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等10余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每门课程编写了课程整体设计方案、单元设计方案、任务书或项目化教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4、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实施了“党建+”品牌工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抓党建促发展,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课程思政、大国工匠进校园、我们的节日、道德大讲堂、“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引领等措施,实现三全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十三五”期间,学生在安徽省力学、工业产品设计与快速成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复杂零部件多轴加工、焊接技术及全国先进成图等B类及以上赛项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74项,其中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6项。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在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2项,铜奖4项,在六安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建成大学生创客工作室2个,分别是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室、数控加工创客工作室。

应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6.3%;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平均就业率达96.4%,学生就业工作满意率平均达95.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95%以上。

5、科研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学院老师主持建设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0项,主持建设科研项目15项,其中重大3项,重点10项,一般2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团队教师发表论文90篇,其中1类1篇,2类2篇,3类41篇,4类46篇。授权国家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

依托“智能制造研究所”等产学研服务平台,聘请李宏炼、许鑫等技术专家组建高水平教科研创新团队,校企合作进行教科研项目研究。通过产学研项目合作、技能培训和鉴定、技术支持、企业挂职锻炼、社会培训等方式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十三五期间,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8项,实现到账经费20万元,实现科研成果转化2项,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0.391万元;开展钳工、车工、铣工、焊工等技能培训和鉴定约300人/年;企业挂职35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服务,1人次获六安市挂职二等奖、3人次获六安市挂职3等奖;学院骨干教师为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提供技术支持,4人次担任国赛裁判、24人次担任六安市职业技能大赛裁判;为安徽国防科技工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提供命题、现场制裁、评分等技术支持等3次;面向企业员工、中高职院校师生、退役军人、新型农民工等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约5500人次。

6、实训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近三年,学校投入850余万元用于实训条件建设和实训教学改革,新建和改扩建智能制造中心等实训室10个,完成21个实训室职场化环境建设。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21968元。

同时,学院出台了《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进一步加强实训室管理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有效保障实训教学规范有序进行。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紧密对接区域行业企业,新建校外实习基地15家,开展课程见习、顶岗实习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安徽军工集团校外实训基地”于2017年7月被遴选为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7、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二是通过企业挂职、下厂锻炼、外出研修和校内专项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主动深入企业寻找技术难题,与企业人员一起开展科技攻关和产学研项目研究,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四是从区域行业企业聘请技术专家或行业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库。

“十三五”期间,专任教师中3人晋升教授职称,4人晋升副教授职称,2人晋升讲师职称,2人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获批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省级技能大师1人;建设省级教学团队3个。“双师型”教师比例70.37%。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聘用企业大师5人担任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双带头人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引进兼职教师25人。目前专兼结合师资队伍60余人,形成了一支数量足、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德技双馨”师资队伍,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存在不足

一是师资队伍缺少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二是专业内涵建设仍需不断增强;三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数量与质量不高,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未有突破;四是校企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双主体育人还需深入推进;五是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建设,聚力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我省“三地一区”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为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创建夯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总目标:专业有特色,有力支撑我省“三地一区”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制高职在校生1500人左右,自办本科专业1个,在校生150人左右;联合开展专升本教育专业2个,在校生450人左右;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具体目标:

1、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深入推进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标杆党总支和样板支部创建、“党建+”品牌工程建设、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等工作纵深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全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3个,课程思政研究项目2个,争创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1个。

2、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等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建立专业调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联动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重点打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提升区域和军民融合产业供给能力。三年制高职招生专业稳定在5个左右,联合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1个以上,自办本科专业1个。

3、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对接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开发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亟需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和新教材。持续深化教材、教法改革,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争创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职业教育规划教材5项以上,新增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项,争创国家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个。

4、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深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试点,培养产业亟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50项左右,国赛获奖4项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稳定在85%以上、创业率达3%以上。

5、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坚持“四有”标准,内培外引8位以上有影响的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总量达到50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争创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各1个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2个以上;力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其它国家级奖项1个以上。

6、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力争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创新中心各1个,所有专业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7、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围绕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军民融合发展、革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等,聚焦成果转化与推广、企业改造升级与新产品研发等领域,搭建科技服务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新增省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等1个以上,申请省级以上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年均1项以上。

8、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聚焦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领域,服务安徽军民融合发展、革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争创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1个,实现年均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继续教育规模达在校生规模的1/2以上,力争实现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额年均达到35万元。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坚决落实党委、行政决策部署,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党委、行政决策部署

一是坚决落实党委、行政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二级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深入推进依法、民主、科学决策,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能力。二是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教治学,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争先创优,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一是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党建统领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二是持续深化“党建+”项目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事业发展能力。三是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和“党建领航计划”建设,切实发挥示范作用,高质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争创校级“党建工作标杆党总支”、“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具有示范效应的“党建+”品牌项目1个。

3、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系列活动。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3个,课程思政研究项目2个,争创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1个。

(二)优化内部治理,提升学院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健全业务工作流程,开展制度跟踪问效,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以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为抓手,推进治理能力建设;二是发挥学院教代会、学代会、专业建设理事会等作用,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等,增值发展动能,释放发展活力。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1、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围绕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建设要求,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安徽新兴产业需求,建立专业设置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布局、专业精准融入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精准指导专业建设、专业标准精准对接岗位标准的“四精贯通”动态调整联动机制,以提升产业链或岗位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2、升级改造传统专业

整合专业资源,紧密对接高端装备制造等安徽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对传统装备制造类专业进行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新增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等2个专业,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国家骨干专业和省级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做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十四五”期间,招生专业稳定在5个左右,三年制高职在校生1500人左右。

3、建立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实施专业群建设双带头人负责制,促使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互联互通,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深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用人评价,确保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发展。

(四)全面对接安徽新兴产业,打造省域高水平专业群

1、对接安徽新兴产业,打造紧缺人才培养高水平专业群

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等安徽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等军民融合产业,对接产业链打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逐步实现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支撑产业、引领产业”转变,为安徽“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2、对标对表多措并举,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

一是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同研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围绕强化基础、专业融合、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以课程模块化方式,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三是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校企共建开放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四是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群教学团队向“教学、科研、服务”并重转型;五是开展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到2025年,争取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专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增材制造技术成为省级及以上品牌专业。

3、贯通职教培养体系,积极申办职教本科专业

一是继续加强与本科院校合作,扩大专升本规模,集中优势资源办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联培专业,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办学能力;强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内涵建设,争取与皖西学院联合开设专升本本科专业,实现专升本在校生300人左右;二是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优势专业申办本科达标创建工程,尽快补齐教师队伍、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短板弱项,积极申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实现自办本科在校生规模100人左右。

(五)深化教材教法改革,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1、对接产业开发课程

对接安徽省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紧盯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技术领域技术前沿,携手国内知名、省内领军企业,校企共同开发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亟需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和新教材。

2、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按照学校课程建设标准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要,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建设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5本以上、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职业教育规划教材5项以上,力争新增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个,争创国家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个。

(六)德技并修五育并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1、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按照“以学生为本、校企双主体融合、分类培养”的育人思路,从学院、专业群、专业三个层面,创新构建“双主体(校企协同育人)、全过程(人才培养各环节)、五融合(生产任务与教学任务融合、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坚持“学生中心、德技并修、校企双育、工学结合”,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接轨,学生各类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达到100%;扩大学徒制试点范围,对接行业、企业岗位规范,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优化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顶岗实习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坚持育训结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3、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德技并存技术技能人才

把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实施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课堂工程。设立“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工作室,为技术研修、技术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交流平台;以技能大师为项目(工种)带头人,组建技术技能创新团队;落实“院、校、省、国家”四级技能大赛机制。实现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50项左右,国赛获奖4项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稳定在85%以上、创业率达3%以上。

4、坚持因材施教,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将在线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转化成相应的学分。根据当前生源多元化实际状况,面对不同群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分类教学;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七)内培外引培优扶强,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兴学习师德楷模之风,大兴学习工匠精神之风,教育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道德标杆,坚定职业信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实施“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全员轮训制度,每年至少选派5名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岗位实践,其他教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年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超过1个月;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安排企业导师,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职业技能考试,特别是参加1+X证书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技能水平。确保讲师及以上职称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

3、实施教职工能力提升培训计划

落实《新进职工入职培养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发挥好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机制,落实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国内外访学、省培、国培、师德师风培训及信息化教学等专项培训。鼓励在岗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4、实施名师团队培育计划

以校省级教学名师遴选培养为基础,通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教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推广、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支持计划,着力提高教学名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新增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优秀创新创业团队1个、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2个以上。力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其它国家级奖项1个以上。

5、开展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落实学校专业带头人选聘考评制度,每个专业选聘1-2名带头人,共同制订带头人培养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提供国内外培训研修机会。培养行业有权威、国内有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1-2人。

6、加大教师引进工作力度

落实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办法》,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吸引一批双一流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国内优秀博士研究生和企业技术技能大师来校工作,实现十四五末专任教师总量达到50人,专任教师硕士学位比例超过70%,力争博士学位教师引进3人。

(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1、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产业学院

积极融入安徽“三地一区”和六安“一区四地一屏障”建设,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安徽新兴产业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创新中心1个,实现人力资源、场地设施共建共享。解决技术难题2-3项,科研成果转化3-4项。加强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实践场所企业化、职场化升级改造。

2、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与区域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优质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场地及设施设备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要求配置、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设施设备能满足综合性项目生产性实习实训需要、设备技术参数应达到专业领域企业现场设备中等以上水平,同一项目能够同时满足50人以上实习实训和培训需要”的要求,校企共建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实训基地1个,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3、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建立校企互利共赢机制,通过学院与企业、专业群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等多层次开展深度合作,与行业领先企业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校企合作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实现50%以上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4、走出去引进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引进来,主动实施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对接和培养培训流程再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培训,面向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升专业合作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九)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以服务军民融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聚焦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领域,着力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行业企业面向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大力开展新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企业职工岗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争创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1个,实现年均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继续教育规模达在校生规模的1/2以上。

2、深化校政行企合作,打造科技服务创新平台

强化“产学研”平台建设,校企共建智能制造研究所、模具设计研究所等技术工艺研发平台等,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以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基地为依托,主动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瞄准行业和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打造省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围绕科研项目研究、技术工艺改良、新产品研发及专利申请等,打通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能力,新增省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等1个以上,申请省级以上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年均1项以上,力争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上;力争实现技术服务与培训到帐额为年均每人(专任教师)1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切实把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学院成立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设专项工作组,负责规划各项工作的落实与统筹协调。对照任务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年度工作任务等,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二)制度保障

以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为抓手,将规划中各项工作和任务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一个个任务进行布置落实。优化和完善管理考核等各项制度,以制度约束促进工作推进。

(三)资源保障

以规划为导向,统筹全院人力、物力,结合学院承担的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申请建设经费,细化经费的预算和使用,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