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

图片

图片
信息公开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校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皖 西 学 院 文 件_大发体育在线_bob电竞官方下载-彩票|官网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2日


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全面总结学校“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依据《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十三五”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专业结构与布局进一步优化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和行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布局。“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专业(三年制高职专业,下同)13个,停办专业6个,停招专业6个。截止2020年,在实际招生的31个专业中,装备制造大类专业10个,占32.26%,土木建筑大类专业3个,占9.68%,交通运输大类2个,占6.45%,电子信息大类专业9个,占29.03%,财经商贸大类专业6个,占19.35%,旅游大类专业1个,占3.23%。工科类专业19个,占61.29%,经管类专业12个,占38.71%,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2.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十三五”期间,在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引领下,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快车道。学校获批教育部骨干专业3个、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高水平高职专业2个、特色(品牌)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卓越互联网软件开发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3个专业与皖西学院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2020年首次招生200人。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实现全覆盖,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70%。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35门、精品线下开放课程1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智慧课堂10门、线上教学优秀课堂5门、规划教材7门,立项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21门。教学资源总容量达195584GB,教学资源充足,为学校通识教育、信息化教学和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省级教学名师7人、教坛新秀14人、优秀教学团队(含教学创新团队等)10个、名师(大师)工作室1个、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2个。教师在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2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双师型”教师11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3.4%。基本形成德技双馨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障有力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校企共建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校企共建信息安全与管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个、示范实习实训中心2个、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2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项目4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个。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8家、校内实训室(基地)125个,为理实一体化教学、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技能训练提供了坚实保障。

5)教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0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7项、一般30项。获批省级科研项目(课题)91项,其中重大5项、重点68项、一般18项。教师获得授权专利14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新型实用专利128项,外观设计1项。承担横向课题11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6.30万元。学校获批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泛开展在岗、转岗、下岗、晋级的技能培训与鉴定36487人次,较好地履行了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尚未形成具有较大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专业集群,专业内涵建设仍需不断增强;在课程建设方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的数量与质量不高,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开发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尚未突破;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高层次的教学成果奖不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稳规模、提质量、抓内涵、创特色”为目标,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以“扬优、扶新、集群”为原则配置资源,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我省“三地一区”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为创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夯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全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成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新增国家级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思政课示范课堂、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2个以上。

2.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完善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着力做优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群,稳步发展财经商贸类、土木建筑类专业群,专业设置稳定在35个左右。联合举办本科专业4个以上,自办本科专业2个以上。

3.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对接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开发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亟需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和新教材。持续深化教材、教法改革,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争创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0项以上,新增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个以上。

4.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4大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提升学校产业供给能力。

5.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深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试点,培养产业亟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400项以上,国赛获奖50项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省内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达70%以上、创业率达3%以上。

6.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坚持“四有”标准,内培外引50位以上有影响的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争创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各5个以上、优秀创新创业团队2个以上;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2个以上。

7.提升合作办学水平。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军民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创新中心各5个以上,50%以上专业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合作办学水平和影响力,共建“鲁班工坊”1个以上。

8.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围绕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军民融合发展、革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等战略,聚焦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与推广、企业改造升级与新产品研发等领域,搭建科技服务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新增省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等5个以上,申请省级以上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年均10项以上。实现技术服务与培训到帐额年均达到1000万元,社会培训人数达到在校生数的2倍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1.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严格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开足开齐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结合学校实际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

2.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系列活动,培育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名师10个以上、课程思政研究项目20个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0门以上。打造国家级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思政课示范课堂、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2个以上。

3.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修订完善学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素质培养方案》,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10门以上职业素养示范课程。

(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1.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服务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交通强省、数字江淮建设要求,立足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对接产业技术升级和新岗位需求,建立专业群设置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布局、专业群建设精准融入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精准指导专业群建设、专业标准精准对接岗位标准的“四精贯通”动态调整联动机制,以提升产业链或岗位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

2.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整合专业资源,对传统专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增加制导与控制技术、网络与通信等军工技术领域专业方向,新办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急需专业,专业设置总数控制在35个左右。破除内部壁垒,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以国家骨干专业和省级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组群建设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技术、数字商务和智能建造等6大专业群。

3.建立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实施专业群建设带头人负责制,整合专业群资源,促使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互联互通,优化共享的教学资源建设。科学定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深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专业群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常态化诊改工作运行,及时预警、反馈问题并持续改进。引入第三方权威评价机构,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用人评价,确保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等,主动接受社会、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监督,保障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教材教法改革,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1.对接产业开发课程。对接安徽省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开发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亟需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和新教材。

2.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主动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要,按照学校课程建设标准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出台《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建设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30本以上、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0项以上,新增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个以上。

3.推进课堂革命,打造“金课”。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依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进课堂革命,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一批示范“金课”。

(四)对接安徽新兴产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对接军民融合产业,打造军地两用特色专业群。面向智能制造、预警探测、信息对抗等军民融合产业,大力加强国防军工特色专业建设,对接军民融合产业链打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军地两用特色专业群,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逐步实现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支撑产业、引领产业”转变。

2.对接安徽新兴产业,打造紧缺人才培养高水平专业群。主动对接安徽省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打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产业亟需的紧缺人才培养高水平专业群,为安徽“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3.对标对表多措并举,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同研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强化基础、专业融合、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以课程模块化方式,优化“基础分层—专业分类—实践应用—素质拓展”多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校企共建开放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群教学团队转型为教学科研并重,实现团队混编,技术平台共建共享。

4.贯通职教培养体系,创办职教本科专业。一是继续加强与皖西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建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协调保障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围绕职业教育本科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实践,办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升本专业,积极扩大专升本专业规模,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办学能力。二是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制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工作方案》,实施优势专业申办本科达标创建工程,尽快补齐教师队伍、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短板弱项,积极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实现本科在校生规模1000人左右。

(五)德技并修五育并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坚持思政引领,构建“五一合力”立德树人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劳动为要,全面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五一合力”立德树人体系,培养培训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支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构建“六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实施一批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工程,催生一批一流思想政治工作成果。

2.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建设,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融合、美育熏陶、劳育促进五大行动,持续深化体育、美育、劳育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按照“以学生为本、校企双主体融合、分类培养”的育人思路,从学院、专业群、专业三个层面,创新构建“双主体、全过程、五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坚持“学生中心、德技并修、校企双育、工学结合”,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接轨,高水平专业群在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获取率达到100%;扩大行业急需专业的学徒制试点范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教学质量标准与日常运行制度;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重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优化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顶岗实习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坚持育训结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4.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德技双馨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实施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课堂。引入企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员,设立“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工作室,为技术研修、技术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交流平台。以技能大师为项目(工种)带头人,组建技术技能创新团队。实施“卓越工匠”工程,建立卓越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针对产业高端需求,组建“卓越工匠”班,传绝技、带高徒,推动技能大师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营造学校工匠精神文化环境氛围,不断培养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完善“院、校、省、国家”四级技能大赛机制,实现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400项以上,国赛获奖50项以上。

5.坚持因材施教,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改革,设立学校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建立一套完善的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制度和标准体系,将在线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体现能力和资格的学习成果转化成相应的学分。组建院校间学分认定联盟,实施以课程为基础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探索面向社会学习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认定积累制度。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六)内培外引培优扶强,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举办师德标兵、行业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活动,大兴学习师德楷模之风,大兴学习工匠精神之风,教育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道德标杆,坚定职业信仰,牢记育人使命。

2.实施“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全员轮训制度,每年至少选派60名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岗位实践,其他教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年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超过1个月;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安排企业导师,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参加“1+X”证书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技能水平。确保讲师及以上职称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

3.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以省校级教学名师遴选培养为基础,通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教研科项目、成果转化推广、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支持计划,着力提高教学名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各5个以上,优秀创新创业团队2个以上。

4.实施国家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创建计划。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带动作用,以各级名师为带头人建设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教学发展共同体,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成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的国家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争创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2个以上。

(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1.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产业学院。积极融入安徽“三地一区”和六安“一区四地一屏障”建设,聚焦智能制造、预警探测、信息对抗等军民融合产业人才需求,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军民融合产业学院,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建共享产业学院5个以上。“引企入教”,共建共享一批技术研发中心、施工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实现人力资源、数据资源、项目资源、场地设施共建共享。解决技术难题10项/年,科研成果转化5项/年。加强校内实践场所企业化、职场化升级改造,实现升级改造达到80%以上。

2.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建立校企互利共赢机制,通过学校与企业、专业群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等多层次开展深度合作,与行业领先企业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校企合作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实现50%以上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与维修、军工电子信息设备运用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培养军地标准融通的士官人才。

3.走出去引进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引进来,主动实施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对接和培养培训流程再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培训,面向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升专业合作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八)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军民融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聚焦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领域,着力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行业企业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建筑新技术应用、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领域,大力开展新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企业职工岗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新建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实现年均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2.深化校政行企合作,打造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平台建设,校企共建电气与控制设计所、数字化工厂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模具设计研究所等技术工艺研发平台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以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基地为依托,主动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瞄准行业和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先进制造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打造省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围绕科研项目研究、技术工艺改良、新产品研发及专利申请等,打通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能力,新增省级以上科技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等5个以上,省级以上自然科学课题数年均10项以上。

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村电商培训基地。政、行、校、企等多方联动,汇聚电商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农村电商培训基地,培训农村电商技能人才,破解新时期农村电商技能人才紧缺的困境,助力乡村战略实施。面向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聚焦本地特色农产品、民间工艺品线上销售,开展电商运营、网店建设、商品营销策划等实用性电商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开店、铺货、美化店铺、销售、推广及售后服务等流程,培养其成为农村电商的“全能手”。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宣传贯彻。各教学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增强广大师生对“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的认同感,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2.做好二级学院规划编制。各教学单位要依据本规划制定本单位的“十四五”建设规划,切实贯彻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确保与本规划相衔接,措施有力,落地执行。

3.实行目标责任制。各教学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实施进度要求,分年度分解工作目标、工作指标、工作措施,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附件

学校“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分解表

分类目标

具体目标

年度分解目标

牵头部门

序号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1

建成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

1

0

0

0

0

宣传部

2

新增国家级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思政课示范课堂、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2个以上

0

0

1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务处

3

培育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名师10个以上

2

2

2

2

2

教务处

4

课程思政研究项目20个以上

4

4

4

4

4

教务处

5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0门以上

10

10

10

10

10

教务处

6

修订完善学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素质培养方案》

0

0

1

0

0

团委

7

打造10门以上职业素养示范课程

0

2

3

3

2

教务处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8

专业设置总数控制在35个左右






教务处

9

开展专业与课程诊改

1

1

1

1

1

教务处

10

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1

1

1

1

1

质管办

11

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1

1

1

1

1

就业办公室

12

发布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1

1

1

1

1

教务处

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13

出台《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0

0

1

0

0

教务处

14

建设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30本以上

2

5

8

8

7

科研处

15

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0项以上

6

6

6

6

6

科研处

16

新增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个以上

0

1

2

1

0

科研处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7

联合举办本科专业4个以上

4

4

4

4

4

教务处

18

自办本科专业2个以上

0

0

0

1

2

教务处

19

打造智能制造军地两用高水平高职专业群

1

1

1

1

1

机械技术学院

20

打造智能控制军地两用高水平高职专业群

1

1

1

1

1

电气技术学院

21

打造新能源汽车高水平高职专业群

1

1

1

1

1

汽车技术学院

22

打造新大数据技术高水平高职专业群

1

1

1

1

1

信息技术学院

23

打造数字商务高水平高职专业群

1

1

1

1

1

经贸管理学院

24

打造智能建造高水平高职专业群

1

1

1

1

1

城市建设学院

25

实现本科在校生规模1000人以上

550

500

800

1000

1000

招生就业办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26

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水平专业群在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获取率达到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继续教育学院

27

实现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400项以上

50

70

90

90

120

教务处

28

国赛获奖50项以上

5

10

15

10

10

教务处

29

毕业生创业率达3%

3%

3%

3%

3%

3%

就业办公室

30

省内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达70%以上

70%

70%

70%

70%

70%

就业办公室

31

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95%

95%

95%

95%

95%

就业办公室

32

学生与用人单位就业落单率达90%以上

90%

90%

90%

90%

90%

就业办公室

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33

引进50位以上有影响的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

10

10

10

10

10

组织人事处

34

每年至少选派60名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岗位实践

60

60

60

60

60

组织人事处

35

确保讲师及以上职称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

80%

80%

80%

80%

80%

组织人事处

36

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名师5个以上

1

1

1

1

1

科研处

37

优秀教学团队各5个以上

1

1

1

1

1

科研处

38

争创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以上

0

0

1

1

1

教务处

39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2个以上

1

1

1

1

1

教务处

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40

共建共享产业学院5个以上

0

2

2

2

2

校企合作办

41

解决技术难题10/

10

10

10

10

10

科研处

42

科研成果转化5/

5

5

5

5

5

科研处

43

实现50%以上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20%

30%

40%

50%

50%

教务处

44

建设1人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且应用效果较好

0

0

1

1

0

科研处

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45

新建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1

0

0

1

0

0

继续教育学院

46

实现年均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2

2

2

2

2

继续教育学院

47

继续教育规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1/2以上

1/2

1/2

1/2

1/2

1/2

继续教育学院

48

省级以上自然科学课题数年均10项以上

10

10

10

10

10

科研处